通知公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诚邀海外优秀青年学者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发布时间: 2025-08-07      阅读: 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毗邻省政府,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校园面积1601亩,拥有占地7万多亩的芦头实验林场(湖南北罗霄国家森林公园),校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办学肇始于1911年的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及附设农林教员讲习所。1958年先后成立广东林学院和湖南林学院。1962年,广东林学院撤院为华南农学院林学系。1963年,在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倡议下,湖南林学院从长沙南迁广州,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合并,成立中南林学院。陶铸同志亲自为学校确定校址,勾画蓝图,并题写了校名。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成立广东农林学院。1974年,学校从广州搬迁到湖南省溆浦县并更名为湖南林学院;1978年学校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直属原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学校全部迁往湖南省株洲市办学。2000年,原湖南林业学校和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转为湖南省和原国家林业部共建。200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并入中南林学院,学校办学主体迁往长沙,实现了历史性回归。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与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办学114年来,学校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和包容、诚朴、坚毅、公允的校风,栉风沐雨,百折不挠,砥砺前行,已发展成为以林为特色,涵盖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教学单位,现有本科专业77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9个、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1个、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6个,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5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现有教职工226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7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60人次,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文化领军人才等213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26个、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2万余人,其中本科学生2.99万人,研究生6251人。办学114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26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69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实体馆藏总量252.99万册(件);各类数据库总库64个,电子期刊累计107.3万册,电子图书累计219.7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493万篇。 

  近年来,学校主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湖南光召科技奖2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团队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9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60余项。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共4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40项;获授权专利1863件,其中,发明专利1180件;在SCIEISSCICSSCICSCD及学校遴选的权威(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20余部。学校主办4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刊、林草科技领军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经济林研究》《家具与室内装饰》为中文核心期刊和林草科技重点期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期刊和“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学校具备来华国际学生招生资格。先后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泰国、巴基斯坦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进修培训、学生联合培养、学生交换访学、专业实践及游学、国际科技合作、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人文交流等多形式对外交流。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了湖南省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主导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并设有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创新合作基地。 

  立足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一、申请人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1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9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1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3.申请人注意事项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581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要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申报人和用人单位要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填写详细的身份证号、护照号和工作履历信息,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二、学科领域 

  林业工程、林学、生态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风景园林、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园艺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设计学等。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学科。 

  三、岗位 

  教授/博导+树人学者B 

  四、待遇 

  1.国家提供100-300万元资助支持,资助期限为3年; 

  2.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人学者特聘教授,职称评聘可走绿色通道 

  3.聘期内薪酬待遇、科研启动费、安家费按高层次人才一事一议,首聘期五年,须全职到岗 

  4.学校积极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授予研究生导师资格,优先给予博士生招生指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优先推荐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人才工程的申报 

  5.妥善解决家属就业及子女入学等问题。 

  五、应聘流程 

  有意向者请于2025819日以前将个人简历发至学校专用邮箱(见以下联系方式),邮件主题请标注优青(海外)申报意向,经学校审核后,学校将根据申报人申报专业和方向联系相关学院对接,将有专人联系并指导申报人开展后续工作。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果(论文、项目、专利和获奖情况等) 

  六、联系方式 

  1.人才政策咨询:人才办 

  联系人:石老师 

  联系电话:0731-85623792 

  手机联系方式:15200911686 

  邮箱:znlrcb@csuft.edu.cn 

  2.项目申报咨询:科学研究部 

  联系人:老师 

  联系电话:0731-85623963 

  手机联系方式:18974838692 

  邮箱:znlrcb@csuft.edu.cn


 

相关附件下载: